《新盜墓筆記》盜墓探真 銅鑰開香閣 墨珠照夜燈

“那女屍的嘴張瞭開來,露出瞭含在嘴裡的東西。”

“我低頭一看,那應該是一把鑲嵌著珠子的銅質鑰匙,那顆珠子墨綠墨綠的,應該不一般。”

神秘鑰匙出現在千年女屍口中,源起五千年的鑰匙竟作何發展?此番要從古籍字源講起。

梁武帝詩雲:“大婦理金翠,中婦事玉觽” 。

《詩經.衛風》中有:“芄蘭之支,童子佩觽”。

“觿”(xī),指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之“骨錯”、“石錯”,也有“牙錯”和“角觽”,是最早古代鑰匙的雛形。

在原始社會,穴居的先民有瞭繩索之後,將珍貴物品用獸皮或者草皮包裹,外以繩結系緊,唯一可用來解開繩結的工具叫“錯”(同“銼”)。“觿”形狀呈鐮刀狀彎鉤,佩戴在身上可以用來挑開繩結,由獸骨、石頭、獸牙和獸角制成,其功能也就相當於後來的鑰匙瞭。

鑰匙的形態起源並不單一,“管”與“籥(yuè)”也曾一度用來指代鑰匙。

東漢鄭玄《易緯註》記載:“齊魯之間,名門戶及藏器之管曰籥”,又有“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籥”。

“幹戈”易懂,“籥”又是什麼呢?

這其實講的是周王室子弟的生活規律:在春夏兩季練習執盾舞戈,學習使用兵器;而於秋冬兩季則執籥秉翟,練習舞動籥和野雞毛。

那麼為何卻要舞籥?原來後世作為鑰匙代稱的“籥”,本是一種樂器。

趙岐註:“管,笙;籥,簫。或曰籥若笛,短而有三孔。”可見,鑰匙是因形似此樂器而引申得名。

此後便有:“龠今通作鑰(鑰),鎖鑰。”——《辭源》。

從1987 年在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的遠古豎吹古笛中,可以推測早期鑰匙的造型。

直到西周時期,最早的青銅鎖——三簧鎖問世,鑰匙基本開始定型。

到瞭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 年 - 公元前 221 年) ,已經發展出內部裝有彈簧片的簧片鎖。簧片鎖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鎖具類型,由鎖體、鎖栓、彈簧片和鑰匙組成,依靠簧片張合達到開啟。其鑰匙上擁有三個缺口,下排四個方孔,將鑰匙插入鎖孔旋轉九十度,再向前推拉,鎖即開啟。

此後,三簧鎖在我國沿用瞭一千多年,鎖的原理基本不變,鑰匙卻隨著鎖內結構演變出無數形態。

總的來說,我國古鎖按其用途可分三類:廣鎖、花旗鎖、首飾鎖。廣鎖造型簡潔、結構巧妙、防護功能強,是古代社會運用最廣泛的一種鎖具。從以下若幹廣鎖鎖孔的實物資料中,我們可以一窺鑰匙種類之繁雜:

這些廣鎖鎖孔有“一”字、“吉”字、“上”字、“下”字、“士”字、“工”字、“土”字、“山”字、“壽”字等,對不同身份等級的使用者做出瞭區分,這體現瞭中國古代社會等級分明的觀念。如普通百姓用“一”字鎖孔的鎖具,文人士大夫用“士”字鎖孔的鎖具,達官貴人們大多用“吉”字形鎖孔的鎖具,一般來說,鎖孔形狀的復雜程度是按照官職遞增的。

由此可見,鎖具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但發揮著它的實用功能,而且還承擔瞭彰顯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的功能。墨珠鑰匙這樣的形制,實物資料中暫未發現,卻也彰顯瞭所有者的社會地位。那麼若是能在遊戲中擁有這樣一把墨珠鑰匙,不亦樂乎?

參考文獻:

[1]張揚.蕭國鴻.中國古代機關鎖的構造研究.北京化工大學.臺灣科學工藝博物館.2020

[2]薑洪.民用鎖具造型藝術研究.吉林大學.2009

[3]楊玉璋.張居中.藍萬裡.程至傑.袁增箭.朱振甫.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2013年發掘簡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舞陽縣博物館

[4]劉洋.論中國傳統鎖具設汁.景德鎮陶瓷學院

圖片來源:

[1]張揚.蕭國鴻.中國古代機關鎖的構造研究.北京化工大學.臺灣科學工藝博物館.2020

[2]薑洪.民用鎖具造型藝術研究.吉林大學.2009

[3]楊玉璋.張居中.藍萬裡.程至傑.袁增箭.朱振甫.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2013年發掘簡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舞陽縣博物館

[4]深圳吉立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