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萬人研究顯示,常吃紅肉與25種疾病存在關聯,還能吃嗎?

相比起寡淡無味的蔬菜,人們好像更喜歡吃色味俱佳的肉類。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經常吃肉可能會給你帶來疾病。

本月,發表在《BMC》醫學雜志的一項由牛津大學科研團隊牽頭的調查研究顯示,經常吃肉這一因素,與較高的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等風險相關。[1]

本次研究對47.5萬名成年志願者進行瞭持續8年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態評估,分析發現,進食未加工紅肉和加工肉類越多的人群,其患糖尿病、心臟病、結腸息肉等25種疾病的風險就越高。

經常食用紅肉(尤其是加工紅肉)對身體有害,這一結論並非第一次出現。去年年底,英國著名醫學期刊《BMJ》上也發佈過一項研究,這項研究評估瞭總紅肉、加工紅肉和未加工紅肉與冠心病發病風險之間的關系。

研究團隊共隨訪瞭4萬餘名美國健康男性(參加時無心血管疾病與癌癥),在30年間每隔四年調查一次這些受訪者的進食習慣。隨訪結果顯示,每天多攝入一份紅肉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風險就要比普通人高出12%。

一、紅肉已經多次被“點名批評”

紅肉,本是營養學的專有名詞,指的是未經加工的、在烹飪前色澤為較深的、紅色的哺乳動物肉類,包括我們日常經常吃的豬肉、牛肉等,都屬於紅肉。

加工紅肉,即通過人工處理改變其風味,或達到延長保質期目的的紅肉,常見的有臘肉、熏肉、火腿腸等。世界衛生組織的下屬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一份有關紅肉和加工肉制品的評估報告中,將加工肉制品列入一級致癌物,而未加工的紅肉為2A類致癌物。

加工紅肉的主要方法有熏制、醃制等,這些加工過程都需要大量化工物質的參與,而肉類也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瞭“變質”,產生有害人體的物質,如亞硝酸鹽。

此外,紅肉所含有的膽固醇基本都偏高,而人體在消化高膽固醇食物時,所產生的膽酸代謝物和膽固醇代謝物容易刺激大腸黏膜。在一項有關結直腸癌發病因素的研究中,紅肉與加工肉類的攝入就是危險因素之一。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加工肉類每日多攝入50g,紅肉每日多攝入100g,就會使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增加12%~16%。[2]

二、不能吃瞭?紅肉的營養無可替代

所謂一類致癌物,也就是能夠明確的對人體有致癌性的物質,而以紅肉為代表的2A類致癌物,指很可能致癌的物質,在動物試驗中證據確鑿,但在人體上的致癌性還欠缺證據。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官員庫爾特·斯特雷夫曾在一份公開聲明中表示,對於健康的個體而言,食用普通量的加工肉制品而患結腸癌的風險較小,但這種風險會隨著食用量增加而提高。

紅肉富含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例如維生素B1B2、維生素A、維生素D、鐵、鋅等微量元素礦物質等等,是很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尤其是鐵元素。鐵是參與體內氧氣輸送和造血過程的重要營養物質,長期缺鐵會導致全身乏力、頭暈心悸,甚至患上缺鐵性貧血。

所以,對於平時以進食紅肉為主的人群,應適當減少攝入量;但對普通人來說,並非一點紅肉都不能吃,適量吃可以攝入營養。

三、送你一份健康吃紅肉指南

根據我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成年人每天吃40~75克左右的禽畜類肉。雖然《指南中》沒有對禽類肉和畜類紅肉進行區分,但大傢平時可以適當降低紅肉的攝入占比,以一天25克左右為宜。

既然紅肉仍然是良好的營養來源,那我們就更要吃出“健康”。提倡紅肉的烹飪方式為清淡少油的涮、煮、燜、燉,少油清炒等,避免煎炸、燒烤這類高溫烹飪的方式,容易破壞肉類中原有的營養物質,還可能產生致癌物。

總而言之,癌癥的發病與飲食結構和烹飪方法息息相關。推薦在攝入人體所必須的動物脂肪的同時,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入,同時選擇燉、蒸等方法進行烹飪。另外,高危人群積極進行癌癥篩查,從而將癌癥的患病幾率降到最低。

參考資料:

[1]研究顯示常吃肉與多種疾病存在關聯.新華社.2021-03-07

[2]國傢癌癥中心權威發佈!結腸癌危險和保護因素有哪些?怎麼篩查?起止年齡如何?13個關鍵問題一文盡知!.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腫瘤.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