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態TiPro7000固態硬盤評測 俯仰天地間 唯爾凌絕頂
古語有雲,“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古至今,三教九流,不斷追求行業頂峰,不斷超越前人記錄,是天性亦是進步的動力。在固態存儲行業,歷經瞭十數年的無序生長,設計、外觀、接口、協議、形態等行業基礎框架,已然形成范式,無意義的基礎參數競爭、消費用戶的市場教育以及利用硬件信息差高舉“山寨”大旗的奇淫巧技,都被一把丟進瞭“廢紙堆”。
以PCIe4.0為分界點,真實的核心器件,硬件的固件優化,溫控主頻的科學設計,整機制造的校正適配等代表固態存儲產品絕對競爭力,成為瞭檢驗固態產品的唯一標準。正是在該標準下,我們能看到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行業巨擘,依舊能揮斥方遒,勇立潮頭;曾經被冠以“天之驕子”,如亂花迷人眼的各路“平替”品牌,早已湮滅;而一股股兢兢業業,不斷沿襲著前人優秀經驗,化為己用,持續創新迭代的生力軍品牌,不斷湧現。
01致鈦成“致態”
長江存儲,致態,不用懷疑,確實是“致態”,而不是“致鈦”。在2021年年末,素以創新驅動的長江存儲旗下消費級品牌致態,完成瞭新的品牌升級,由此前“致鈦”變更為“致態”,一字之差,可以嗅出其背後蘊含的一些新意味。
致鈦成“致態”
由金屬的“鈦”到表達價值的“態”,以人文主義視角看,“態”意為態度,情懷加持下,“致態”顯然有價值觀的輸出,代表著更好的品牌服務意識,寓意著將為用戶提供更好,更具“態度”和“格調”的優質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致態的品牌更名,僅限於新產品,老舊的諸如SC系列,PC系列都將保持“致鈦”品牌不變。
02致態TiPro7000的由來
回顧長江存儲·致態近年來的產品路徑,守正創新是其內核,伺機而動緊跟時代是其戰術謀略,從初代致鈦PC005,緊跟GEN3的巔峰性能,到移動端木星10 PSSD,實現移動存儲的新突圍,再到致鈦SC001,精準定位性價比,全自研Xtacking架構的加持,不驕不躁的適配和校正,致態在過去400多個日夜裡,完成瞭固態產品從無到有的快速成長,形成瞭相當的產品競爭力。
致態TiPro7000
在蓄勢已久後,長江存儲·致態攜旗下首款全面支持PCIe4.0協議旗艦級固態硬盤,致態TiPro7000再次入局。
致態TiPro7000,是長江存儲·致態打造的一款基於PCIe4.0傳輸協議的高性能固態硬盤產品,和此前SC/PC系列的命名區別,就能看出長江存儲·致態對於此款產品的重視程度。“Pro”即專業,作為一款定位於專業用戶,發燒用戶,電競玩傢的GEN4固態硬盤,長江存儲·致態TiPro7000在外觀設計、參數規格以及性能表現等多維度,都實現瞭新的突破。
在正式評測之前,我們先簡單總結一窺新品技術全貌,隨後再進行深度剖析,長江存儲·致態TiPro7000主要有以下幾大技術升級:
采用GEN4協議,最大連續讀取速度達7400MB/s,幾乎是目前最快的GEN4 SSD之一
Xtacking2.0閃存架構,第三代長江存儲閃存顆粒,容量性能雙提升
可拆卸式全包散熱馬甲,實力控溫,捍衛極致性能
依舊5年有限質保,品質售後有保證
03內外解析
外觀方面,GEN4固態硬盤本質上是底層傳輸協議的升級和迭代,因此在產品形態上幾乎沒有改變,依舊是采用標準2280設計,能夠兼容大部分主流主機平臺,筆記本,輕薄本乃至於遊戲本等設備,當然瞭為瞭徹底發揮致態TiPro7000的全部性能,強烈建議配置intel 590系列或AMD X570系列以上級別芯片組。
標準2280設計
在產品正面貼紙銘牌上,已經可以看到新的“致態”品牌名,其下的英文註解“Powered by Xtacking technology”,十分鮮明的表明瞭此款固態硬盤在技術上的特點和創新。至於其他部分,則是關於此款產品的型號說明,PN/SN碼註釋,以及各種準入標準和支持協議等內容。
撕開正面貼紙,可以看到致態TiPro7000采用瞭獨立DRAM設計的主控方案。
04主控詳解
主控方面,采用瞭近年來,憑借著性能優勢爆紅的英韌IG5236主控,筆者在多款產品評測中,都曾聊到關於英韌主控的發傢史,在此不再贅述。
具體到參數上,IG5236主控,是一款業界領先的PCIe Gen4 x4、NVMe 1.4 消費級固態硬盤主控芯片,采用瞭先進的12nmFinFET CMOS制造工藝,最大容量支持8TB,同時它采用8通道設計,支持MLC、TLC以及QLC等主流閃存。
InnoGrit主控
安全性上,IG5236 采用包括AES、國密標準SM2/3/4、SHA、RSA、ECC、CRC和端到端數據保護在內的多種數據加密和保護機制,實現瞭最高級別的安全性能;絕對性能方面,Rainier IG5236設計最大連續讀取達到7.4GB/s,最大連續寫入達到6.4GB/s,設計理論最大4K讀取1000K iops,最大4K寫入800K iops。
05Xtacking2.0再進化
閃存顆粒方面,采用長江存儲Xtacking2.0架構,這是長江存儲自研Xtacking架構的迭代產品,該架構的突出優勢是,創造性的在兩片獨立晶圓上加工外圍電路和存儲單元,在利於選擇更先進的邏輯工藝的同時,讓NAND獲取更高的I/O接口速度及更多的操作功能,從而使得Xtacking技術隻需一個處理步驟即可通過數百萬根垂直互聯通道(VIA)將兩片晶圓鍵合,合二為一,創造出密度更高,速率更快,品質更佳的NAND閃存產品。
Xtacking2.0架構
采用Xtacking2.0架構的長江存儲第三代3D NAND,高品質高性能TLC閃存顆粒,單顆容量256GB,正面分佈瞭2顆,產品背面,也分佈瞭2顆,共四顆組成1TB的總存儲容量。
三星原廠緩存顆粒
緩存顆粒方面,采用三星原廠,DDR4標準容量512MB的緩存顆粒,正反兩面各附一顆,共兩顆,組成1GB的總緩存。
主要核心控件
從主要的核心控件來看,前衛的主控方案,自研的閃存架構,以及三星原廠的緩存顆粒,幾乎集結瞭目前主流消費級固態存儲圈內的一線元器件,在這些器件的組合下,致態TiPro7000在性能表現上有瞭相當的下限,那麼上限呢?
06散熱馬甲的秘密
答案自然是散熱性能。
眾所周知,隨著固態硬盤性能的提升,主控頻率也在不斷走高,頻率的走高,功耗的提升,帶來的便是熱量的堆積,而當熱量堆積到一定程度,便會觸發電子元器件內部的保護機制,引發主控工作頻率的降低,從而降低整體的工作效率。
散熱馬甲一覽
因而,散熱性能成為瞭固態硬盤PCIe4.0時代不得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行業內大體有兩種解決方案,其一是在SSD表面設計一層散熱薄片,同時通過軟件的優化和監控實現,科學散熱;其二便是在SSD額外加裝一整套散熱馬甲,通過自然風道進行輔助散熱。
顯然致態TiPro7000采用的是第二種全套式的解決方案,並在設計、材質以及功能體驗方面,進行瞭優化和升級。
設計方面,該散熱馬甲采用全包設計,即通過上下可拆卸式的機械設計,能夠全面包裹固態硬盤雙面所有的核心控件,並借助緊貼固態上下表面的導熱膠,實現瞭全時全域、無差別的主動散熱。
材質方面,散熱馬甲主體部分采用鋁制金屬,5毫米厚的主散熱片,擁有更高的熱容,從而實現更強的散熱;散熱馬甲底殼部分,則是采用0.5毫米的鋼材質設計,穩定固態的同時,實現立體式散熱;最值得關註的是,在散熱馬甲內部上下各設計瞭兩塊可自由搭配的0.5毫米導熱膠體,將其覆蓋到固態硬盤表面,能夠快速吸納所有熱量,並利用金屬馬甲,快速消散,顯著提升整體的散熱能力。
功能體驗方面,該散熱馬甲采用瞭較為合理的尺寸設計,不僅能夠兼容當下主流的臺式機,還能支持PS5主機的存儲擴容,適用性更廣。
溫控表現
溫控細節
為瞭進一步驗證該散熱馬甲的實際性能,我們記錄瞭致態TiPro7000在進行IO Meter 45min全盤順序寫入測試的前後溫度表現。
通過溫度曲線可以看到,從測試初始3點5分時的57攝氏度開始,在經歷全盤順序寫入的45min之內,致態TiPro7000最高溫度不超過71度,要知道在消費級領域,全盤持續性寫入45min帶來的存儲負載是誇張的,不可想象的,在如此負載之下致態TiPro7000依舊能保持在70度附近還是十分難得;更為重要的是,當存儲負載釋放之後,5分鐘內,致態TiPro7000即實現瞭快速降溫散熱,迅速回歸到50度左右。
07基準性能實測
如果說散熱隻是致態TiPro7000的鋒芒初露,那麼實打實的絕對性能,則是這款新旗艦征服世人的核心要義。
在性能測試部分,我們將從基準測試、緩存策略、IO Meter高階測試以及遊戲載入實測四個維度進行全面測試。
在測試之前,按照慣例,我們通過CrystalDiskInfo查詢和瞭解致態TiPro7000固態硬盤的基本信息。
CrystalDiskInfo
在CrystalDiskInfo中,我們可以看到致態TiPro7000固態硬盤的一些基本參數信息,包括接口、傳輸模式、充電次數等信息。
在基準測試方面,主要測試致態TiPro7000的連續性能、4K隨機、綜合性能三個維度進行測試。
在連續性能方面,依舊采用CrystalDiskMark和Txbench兩款主流測試軟件,綜合評判。這兩款軟件,最大的便是能夠根據產品定位,自定義測試負載,隊列深度,以及線程,同時能夠快速直觀的進行結果呈現,是我們瞭解固態硬盤性能的最好選擇之一。
CrystalDiskMark測試
Txbench測試
綜合CrystalDiskMark和Txbench的測試數據來看,在不同數據塊大小,不同隊列深度下,致態TiPro7000都能保持較為穩定的性能表現,其最大連續讀取速度始終維持在7400MB/s以上,而最大連續寫入速度則達到瞭5400MB/s,這個速度幾乎是目前GEN4固態硬盤領域,最快的性能表現之一瞭。
在4K隨機方面,我們依舊采用傳統的AS SSD進行測試。
在綜合性能方面,采用新版PC Mark10專業版內置的完整系統盤測試,該測試能夠模擬正常系統的運行場景,通過程序的內部計算,將磁盤在真實系統環境下的表現以數值的形式展現出來,有著相當的參考價值。
PC Mark10綜合性能測試
在該測試下,有三個數值值得參考,總得分上,致態TiPro7000得到瞭3235分,而主流的GEN4固態大都保持在3000分附近徘徊,這展現瞭在綜合的系統環境下致態TiPro7000的性能優勢,至於在硬盤帶寬和平均存取時間維度上,致態TiPro7000同樣憑借著新主控和新顆粒在制程工藝和IO隊列上的優勢,取得瞭相當不錯的成績。
通過基準測試中連續、隨機以及綜合三個維度的全面解析,可以初步窺探出致態TiPro7000在性能上強悍。
08緩存策略解析
接下來我們將利用HD TUNE進行緩存策略的測試,眾所周知,當下消費級存儲行業,slc緩存模式的存在,已然成為用戶和廠商都能接受的方案,它能夠解決絕對性能和成本采購之間的矛盾,加快固態硬盤產品的普及。
緩存策略的異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瞭用戶在實際應用中的體驗感受。在緩存策略測試上,我們將采用HD TUNE內置的基準模式,以全盤快速寫入方式,觀察寫入速度軌跡,驗證致態TiPro7000的真實緩存策略。
緩存策略測試
通過觀察全盤寫入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到致態TiPro7000采用瞭固定大小的緩存策略,在615GB容量之前,致態TiPro7000都能保持較高的寫入速度,當SLC緩存空間消耗至615GB後,致態TiPro7000開始出現瞭速度的下降,這表明致態TiPro7000的緩存空間大體保持在615GB左右。
60%以上容量的SLC緩存空間設計,幾乎能夠圓滿的應對絕大多數的消費級應用場景,實際上絕大部分的普通用戶,很難出現一次性寫入超過100GB以上文件的存儲需求,如此大容量的冗餘設計,從側面彰顯瞭長江存儲·致態的良心和實在。
綜合基準測試和緩存策略測試來看,極致性能,附加實在的緩存策略,致態TiPro7000紙面上的性能表現,已然堪稱目下最強GEN4固態之一瞭,為瞭進一步挖掘致態TiPro7000的性能極限,我們將通過IO Meter,針對消費級存儲產品的最大存儲負載,進行定制化測試。
09IO Meter高階測試
測試的主要流程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在無文件模式下,進行長達45min的128KBQD32的連續寫入測試,記錄每秒的速度表現,形成趨勢圖;第二步是在連續寫入後等待致態TiPro7000內部主控自我Trim 15min後,進行5000秒的4KBQD32的隨機寫入測試,同樣記錄每秒速度表現。
通過兩項不同維度的全盤寫入測試,以探尋致態TiPro7000在極致存儲負載下的真實表現。
128KB QD32順序寫入
在128KB QD32順序寫入測試中,可以看到致態TiPro 7000在0-100秒左右,其寫入速度出現顯著下降,並穩定在1000MB/s左右,而後經過主控自我修正,在大約800秒附近開始爬升,穩定在2000MB/s,從整體的寫入曲線可以看到致態TiPro7000自我調0整能力還是比較優秀,緩外速度穩定在2000MB/s,也幾乎是GEN4領域的領先水平。
4KB QD32隨機寫入
在靜置15分鐘後,進行的4KB QD32隨機寫入測試中,和順序寫入類似,在維系瞭一段時間較高的IOPS後,致態TiPro7000開始進入穩定態,並持續穩定在5000 IOPS左右,從曲線表現來看,進入穩定態後致態TiPro7000的性能表現還是相當平穩,反映瞭該固態硬盤在經歷較大負荷存儲任務後的穩定性。
10遊戲實測對比
遊戲性能測試,則是從實際應用維度去論證致態TiPro7000的性能表現。
我們將借助專業FFXIV Benchmark進行比對測試,這是一款針對遊戲載入時長和顯卡適配評級的demo測試軟件,它開啟後能夠自動模擬遊戲載入、畫面光效等實際遊戲場景,並記錄遊戲載入時間,畫面渲染效果,最終進行評級和打分。
我們將致態TiPro7000、某品牌PCIe4.0 SSD、某品牌PCIe3.0 SSD進行橫向對比,以展示致態TiPro7000在實際應用場景上的具體優勢。
致態TiPro7000
某品牌PCIe4.0 SSD
某品牌PCIe3.0 SSD
在實際遊戲載入測試中,無論是絕對載入時間,還是產品總得分上,致態TiPro7000無論是橫向對比同級別的GEN4產品,還是縱向對比上一代的GEN3產品,都有著相當的優勢,這也印證瞭致態TiPro7000在理論性能上的性能領先。
11總結
俯仰天地間,舉目皆凡人,平凡中創不凡,是執念更是勇氣。
隨著致態TiPro7000的高舉高打,致態品牌價值的重新塑造,持續創新下的長江存儲·致態,正慢慢從“平凡”中出發,以Xtacking為矛,以深度校正為盾,層層穿透,直抵最高層。
本篇文章就到這裡瞭,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也希望您能夠多多關註GuideAH的更多內容!
閱讀更多:
- 三星980PRO with Heatsink固態硬盤評測 溫控魔術師
- WD Black SN770固態硬盤評測 PCIe4.0入門首選
- 致態TiPro7000固態硬盤超過7400MB/s性能的秘密 Xtacking1.0到2.0
- Lexar雷克沙NM800固態硬盤評測
- 微星SPATIUM黑競M450固態硬盤評測 PCIe 4.0 SSD普及者